“Better Landscape,Better Life ”(景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景观组负责人、同济大学景观学科带头人刘滨谊教授将上海世博会的“Better City,Better Life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稍作改动,定义了世博景观规划的主题词。
在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上,刘滨谊教授描绘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景观建设的蓝图,借助景观设计手段规划“生态世博”。
在上海最热季节(5 月 -10 月)举行的世博会将不必担心热岛效应,甚至可以比市区常温再低 3 -5℃。依靠景观生态技术降低气温,形成夏季凉岛,而不必利用空调,耗费大量能源才能得以实现。刘滨谊教授介绍,黄浦江本身就是个天然的通风廊,同时在世博园区内,利用绿地和建筑的合理布局,形成“排排站”的模式,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黄浦江上带来最自然的“穿堂风”,让整个园区通风降温;栽种落叶类树木,在夏季提供遮荫纳凉的场所,待到冬季,树叶落光,阳光便会毫不吝啬地洒满大地,所以,利用光影作用,就可以为夏天创造荫影,冬天创造阳光;在游客聚集的场地边安装地面喷雾系统,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喷雾,增加环境的湿度;同时,采集太阳能用于世博园区内的建筑能源消耗,也将间接降低室外的起点温度。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充分体现了绿化和建筑的多样性组合和生态环保的理念,“绿悬浮”概念将首次被引入。刘滨谊教授说,根据世博会的功能需求,世博园将建设大量大尺度建筑和非永久性建筑,这就为绿化和建筑的多样性组合创造了条件。建筑“悬浮”于大面积的自然绿化之上,而且空中建筑的六个面都是绿化的载体。绿化穿插在建筑之中,立体的绿化,使得世博园的绿量将远远超过平面式的公园绿地。
上海世博园区内将保留一块纯天然的滨江湿地,这块位于浦东后滩上钢三厂地区的后滩湿地,面积达 1 万平方米,成为上海市中心区域最后一块“宝地”,为此,在景观规划中,计划用“保”“育”结合的方式,将它打造为世博景观廊。“届时,大家就可以在中心城区看到青青的水草、白白的细浪、蓝蓝的天,青蛙、鱼儿、微生物、鸟儿和虫子会和你的视线一起欢乐起舞,这里很有可能成为市中心一处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刘滨谊教授兴奋地说。
据介绍,世博园内有一条净化浦江水的小河,游人玩踩水车、跳水床等实际上都是在参与曝氧、增压渗透等净水过程,在快乐的活动中游人加强了生态意识、增长了环保知识、参与了生态实践。人们参与净化的这些清水还能为更多的游人创造出各类接触水的休闲活动。刘滨谊说,“这就是上海世博会的‘快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