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テーマ:
工業製品における、ライフスタイルデザイン研究。
ユーザーのライフスタイル ・ 価値観をターゲティングして、デザインへ反映させるデザインプロセスを研究。企業の製品デザイン開発および、デザインコンサル、マネジメントを実践。
'90 年(株)日立製作所デザイン研究所(現デザイン本部)および、本社宣伝部を経て、(株)サブロウデザイン設立。
'91 年
日本経済新聞社主催「国際デザイン ・ ザ ・ フューチャー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優秀賞。'97 年デザイン学会「手順デザイン」発表(共著:渡辺衆)。'00 年 3D モデリング研究(本学共同研究)。小糸工業 ・ 三菱商事主催「長距離旅客機シートデザイン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優秀賞。'01 年製品開発期間短縮技術の研究(共同:ぐんま産業高度化センター)。'03-'05 年毎日新聞夕刊デザインコラム「ものデザイン事情」連載。'06 年 〜 東京都 産学連携デザイン開発プロジェクト事業参加。'08 年 〜[MOE Elite Scholarship Program for Overseas Study in Arts and Design/Taiwan]台湾教育部デザインワークショッププログラム招聘。'08 年 〜 トヨタ UD 学生ワークショップ参加。産学共同プロジェクト多数。
日本認知科学会会員。JIDA 会員。


中原俊三郎:我认为
设计教育是指,在从整体上纵观日常大众的生活环境现状的同时,目不转睛地展望着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去培养一种能通过事物来倡导更好社会的创造能力。
设计虽然和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
设计的运用价值又不仅仅只是通过经济效应来体现的。
我们应该在生活者的视点中发现与捕捉
设计,进而思考出真正能服务于人以及社会的
设计是什么?
如果说
设计是作为社会资本当中的基石而存在的话,那么努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
设计理念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说到
设计理念,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物美价廉等等层面上,超越这些,在
设计中溶入更多类似如何能通过
设计来触摸心灵又或者如何能为生活带来更多等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是相当重要的。
创立初时,本校提出了 [培养有教养的美术家] 这一方针,与此同时也题下了 [成为真正之人的道路乃艰辛地修行,这些存于踏实的精神中,而非放任中,打破教条,但非毫无规矩,期盼着并朝着真正使人自由的美术教育迈进] 之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法上地习得,而更指向做人层面上之综合修行。我们将先人的理念继承至今,所以说,[孜孜不倦地探求,追问为了达成人之自由的美术与
设计]这一点正是本校的教育理念。
Arting365:武藏野有许多日本知名的设计大师坐镇,如原研哉和深泽直人等,他们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到这里学习设计。谈及教育模式,武藏野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
中原俊三郎:武藏野美术大学在着重培养具备综合教养以及良好人格的美术,
设计造型方面专业人材的同时,也一直在这些专业领域中进行着综合性造型教育地实践。
在本校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通过那些自身具备广而深的实践经验的艺术家,
设计师以及理论学者向学生们传授,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理念这一教育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使学生之间相互感化,刺激以及学习的积极向上的良性氛围与空间。
与此同时,教授与讲师们也从学生中吸取到新的养分,与学生们保持一种共同研究,制作的师生关系。
Arting365:武藏野每年都有毕业展来展示学生的作品,除了毕业展外,学校还有其他说明推广学生作品的活动平台吗?
中原俊三郎:除了在学校内部举办的每年一度的毕业
设计展以外,还会有不少作品展示在东京市中心得大大小小的场所进行开设。
当然,在校外举行得展览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东京五所一流美院举办的[东京五美院联合毕业展]就是在国立新美术馆中进行的。除外还有只在校内开办的优秀毕业展又或者学生自发的展览等等。这些展览基本都会由不同的媒体(比如美术,
设计领域的专业杂志,网站等)进行相关的报道与推广。
中原俊三郎:虽然说在美院接受了良好的专业教育后,作为艺术家或
设计师继续走下去是很正常的选择,但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考虑先就业。
除此之外,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先从小学,中学,高中或大学的教员做起,又或者作为研究者进入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类社会公共机关中工作。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对于具备良好造型素养以及能力的人材需求不断在增加、增广,来我校招聘专业人材的公司、工作室也有超前例,而我校一直以来都有辈出开拓新领域的人材这一特点。
就 2013 年度的就业数据来看,学部整体的就业率达到了 86%,这在美术院校中算是相当高的就业率了。
进入社会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寻找或谋求到与企业或相关组织合作机会的视野。
这个素养与能力在学生时代踏实地修得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有各自学科的指导课程,校方就职课也有通过开设此类研习班等等相应的帮助学生就业的支援体系。
中原俊三郎:这次有幸参观了贵校的展示作品后的感受以及与敝校比较之后的感想是,虽然是同样种类的艺术、工艺作品,但因为国度,地域的特点而衍生出的素材特性、表现技法都被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就
工业设计作品来说,由贵国的传统文化而衍生出的具有现代感的茶具组合等作品营造出了与
日本生活形式截然不同的特性,我因这些而抱有非常大的兴趣。
从学生们因思考着什么而给予大众自己的提案,以及从各个国家的文化性出发所传递出得不同的信息或语境中感受到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双方的作品中较大的差异与特征。
谈及共通点,因为同为亚洲这片地域的国家,所以来自文化性当中地流露,表现(构思,表达的根源)是非常相近的,这些可以说在较深地理解和同感的层面上都是能感受到的。
设计文化在国家的生活形式与自身引以为傲的技术相结合这方面是必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将一个国度特有的文化与高度的技术相缠绕,从而突出其自身的地域性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我想正是在这个被全球化浸透的时代中,必要得恰恰相反不是均匀化,而是如何保持住自身的独自性(地域性/Localization)。
我真心期盼着今后能与贵校一起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