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初衷:
中國的設計發展的時間比較短,且當初沒有系統的設計教育,我們的最初的設計學習是偶像式的。那就是看誰做的比較好,我們就學誰,90 年代初,以王粵飛王序兩位老師帶來了很多國外的資訊,《設計交流》《平面設計在中國》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西方設計學習的通道。
同時感覺到了專業設計的標準,從最早的保羅蘭德、包豪斯、到最初的平面設計在中國的評委們、到托馬耶夫斯基、David Carson、五角 Pentagram、登貝、浪濤、ADC 、TDC、中國的設計師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現代設計的自我教育。這種有目的的學習讓中國設計的集體面貌進步神速,堪稱日新月異。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似乎我們的標準都在國外了,海報狂潮、品牌策略、TDC 風格、我們的作品風格、行為方式似乎都和國際的趨勢緊密關聯,這個帶來的後果是建立了一些成功的榜樣,給效仿的設計師迅速帶來成就感。但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當今設計師的大面積的同質化似乎越來越嚴重。
現在中國的設計很活躍,但同時設計師的狀態和生活方式又很類同,很多設計師的狀態基本上是開個設計公司,做商業活,掙錢過好生活。這是一個成功設計師的標版嗎?我們還有其他值得宣導的嗎?我們一直在思考,平面設計工作的包容性、平面設計師生活的多樣性、平面設計的社會責任等。
到美國日本臺北考察後,尤其是今年去臺北,參觀了幾個工作室,他們設計師生態的多樣性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有社會形、藝術家形、商業形、自我形、多種多樣。尤其是《都市酵母》計畫對我影響很大,他們充滿責任和理想,默默做一些對城市有改變和影響且沒有任何商業回報的設計工作。
GDC11 展在今年提出了“影響中國未來的設計”的策展主張。我們想說,中國設計發展二十多年,無論個人能力、集體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這時,我們是否可以開始思考並總結輸出中國設計師的價值觀?除了學術比賽外,我們是否也可以宣導設計師生態的多樣性、社會責任、對傳統的整理和思考。
展覽構思:
在「回到中國」這個主題邀請展中,我們邀請的設計作品力求與現實、社會、生活發生更直接的關係。為此,展覽將邀請約二十名左右設計師或跨界創作人,他們的作品以設計思考為起點。作品最終回到對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和改變。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豐富多樣,可以自己提議展示方式,可以結合展館內和館外的展示。可能的話,也可以與館周邊的特定場所發生關係,以及市民互動等等。
遞交的展品可包括思考路徑、文本、影視資料、草稿、照片、規劃圖紙、成品以及其他相關素材,
展覽結構由/始發(正在啟動並帶有啟發性的專案或思考)/移動(正在進行的項目或思考)/換乘(換一種思考方式進行的工作或專案)/減速(改變常規工作方式或探索傳統文化新的設計方向)/落地(已經發生的事件、觀點或未來思考)五個部分組成。同時實行展覽推薦人制,推薦人推薦的作品一旦入選,必須寫 300 字內的推薦理由,與展覽同時展出。
本次展覽挑選作者的標準是,他們的作品對現實、城市、生活、社會發展這一主題要有深入廣泛的思考和作用,作品對現實的影響這一主題在他們的作品中要有鮮明的體現。
本次展覽的展場設計將盡可能突顯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OCT-LOFT 北區 A3+ 展場建築原有的結構和特徵。另外,作為 A3+ 展場的延伸,作品將在展場一樓二樓或周邊空間展示,展覽設計將採用唯一的人流導向,強迫觀眾沿一定的思考路徑來參觀展覽。可以有作品和觀眾的互動呈現。
展覽結構
/始發(正在啟動並帶有啟發性的專案或思考)
/移動(正在進行的項目或思考)
/換乘(換一種思考方式進行的工作或專案)
/減速(改變常規工作方式或探索傳統文化新的設計方向)
/落地(已經發生的事件、觀點或未來思考)五個部分組成。